本文转自:襄阳日报
家校社联动 为孩子打造无缝成长支持系统
——2025襄阳华侨城第四届教育圆桌会圆满举行
襄阳华侨城第四届教育圆桌会活动现场。 (图片来源于华侨城)
全媒体记者 魏崴 通讯员 盛童
6月28日,主题为“家校社联动 为孩子打造无缝成长支持系统”的2025襄阳华侨城第四届教育圆桌会在侨米图书馆成功举办。会议由襄阳华侨城实验学校小学部校长、华侨城纯水岸小学校长张德兰主持,襄阳四中星汇城实验小学校长张静,中小学正高级教师、湖北名师汪学军,襄阳市海容小学党支部书记、校长彭琼出席,部分学生及家长现场聆听并参与探讨。
此次圆桌会围绕家校社联动展开,分为“理念共识:如何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价值共同体”“机制创新:三方联动的实践模式与运行保障”“数字赋能:信息化时代家校沟通的破壁之道”“案例解码:校内外教育资源整合的成功实践”四个方面。与会名校长、专家结合自身教育经历,分享了关于家校社联动育人方面的实践经验,并就家长遇到的教育困扰,具体剖析答疑,旨在为孩子打造无缝成长系统。
此次圆桌会为何要围绕家校社联动这一话题?张德兰说:“教育从来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事。学校教会知识、家庭给予情感滋养、社会提供实践锤炼,这些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缺一不可。家庭、学校、社会如三个互相咬合的齿轮,只有同频共振才能形成合力。”她表示,襄阳华侨城实验学校能够在短短几年内,成为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,就是源于家长能够认可学校办学理念,成为教育合伙人。
“培养人才,光凭学校是不可能做到的,因此我们的育人理念要一致,并且家校社各自的育人职责也要清晰。家庭是孩子品德奠基的首要、重要阵地。”张静说。“我们可以对教育有不同的解读,但是家长一定要认可学校的办学理念、办学政策和办学方针。”汪学军说。当天,与会校长们一致表示,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,是三方共同的责任,大家各有侧重,但育人目标必须一致。
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,不能仅靠热情来维系,更需要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和责任分工体系。所谓厘清边界,不是推脱责任,而是各负其责。彭琼认为,培养孩子的品德、习惯是家长的首要任务,家长不要教师化,不需要在家里过多指导学生作业,评价作业对错,只需要监督孩子在家里能在有效时间内完成作业。同时她提醒,教师也不应错位,学校老师和家长不要相互指责,而是要相互认可。只有这样,美好的教育才能正确发展。
“家长给足孩子安全感,他就会给你带来惊喜。”张德兰提醒家长,不要拿自家孩子和别人家孩子比较,心态要放平和。
在数字化浪潮下,家校社联动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。家校沟通如何借力信息技术打破时空壁垒?各位专家也给出数字化平台建设、网络沟通礼仪等方面的真知灼见。
华侨城纯水岸小学刚建校时,虽然都有班级微信群,但群内学生家长热情并不高,于是,张德兰要求老师在群里多发布孩子上社团课、吃饭、午休的视频、照片。“只要用心与家长沟通,他们不会无动于衷。”张德兰说,老师发的内容是家长最想看见的。同时,她告诉家长,希望他们看到孩子吃得开学、玩得开心时,把喜悦的感受表达出来。
为了赋能家庭教育,华侨城实验学校和纯水岸小学,还打造了星空家长讲堂和德兰小讲堂,通过视频形式引导家长做好亲子教育。面对家长在育儿中遇到德育难题,学校也会发挥专业指导作用。针对亲子沟通冲突,襄阳华侨城实验学校开展了参与式的社会情感学习培训,如“化解冲突”培训:将亲子沟通常见场景呈现,与家长交流问题及化解策略,让家长分组讨论、运用策略并场景再现,家长参与后均认为收获大。学校还通过星空家长讲堂引导家长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,培养情绪稳定的家长,进而培育出情绪稳定、有积极情感的孩子。
“今天几位校长、专家分享的东西很实用,我们家长应该为孩子建立更好的学习环境、家庭氛围。我认为华侨城实验学校和纯水岸小学教育氛围很好,很认同学校家校社联动的教育理念。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参与此类活动。”在场家长纷纷表示,此次活动让他们受益匪浅。
“我们希望通过圆桌会的探讨,给家长提供智慧的育儿方法,最终提升我们家长的育儿能力。我认为圆桌会的持续开展,一定会在我们家长的育儿心田播下种子,起到引领的作用。”张德兰表示,希望通过家校社联动德育话题,引起家长的重视,认可孩子所在学校的教育价值观,与学校同频共振,成为教育的合伙人,共同为孩子成长保驾护航。
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从来不是独角戏,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。襄阳华侨城通过家校社联动模式的创新实践,成功构建了“家庭筑基、学校育人、社会赋能”的成长共同体。这一模式让家长从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教育合伙人”,社区资源转化为“第二课堂”,学校教育延伸为“终身成长驿站”。未来,襄阳华侨城将继续深化这一育人新模式,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襄阳华侨城的教育生态中,获得终身成长的养分与力量。
嘉喜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